湖头李氏

标题: 千古人才著手忙—读李光地诗一首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李氏    时间: 2012-3-11 20:19:41     标题: 千古人才著手忙—读李光地诗一首

千古人才著手忙

——读李光地诗一首散文 (旺泰)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酬泰山和尚见寄

冉冉今秋又送将,山僧赠我意何长;

几番局为贪机误,千古人才著手忙。(僧书中以弈为喻)

报德三生终罔极,行年四十已非强;

西崗来抵移文久,梦绕仙铺涧底菖。



这首诗写于李光地将近四十岁之时。写作地点在京城。题目中的泰山,是湖头泰山,而不是别个地方的泰山。因为,诗中的仙铺涧,在湖头的五阆山。诗中的西崗,即李光地的四叔日熺,字性甫,先春季子。“本邑圣庙圮于乱,请邑侯修葺,身为督役,士论多之。年八十有五”。(见《安溪县志》乾隆版)



“几番局为贪机误,千古人才著手忙”。从这句诗可以看出,泰山和尚以弈为喻,并非单纯的说棋谈禅,而是向李光地探询一件事关大局的事业,李光地即应以“千古人才著手忙”。从传信人也可看出所谈事情的重要:“西崗来抵移文久,梦绕仙铺涧底菖”。传信人西崗,是李光地的四叔,可见事关重大,泰山和尚对所托之人极为慎重。



究竟他们所谈的是什么重大事业呢?李光地所说的“千古人才”又是谁呢?李光地29岁即康熙九年中进士,康熙十九年升任内阁学士。康熙二十年,三藩乱平,平定台湾成了国家统一的最重要大业。七月,当康熙帝就此事征求李光地的意见时,他坚决拥护康熙帝的决策,指出对郑氏政权绝不能招抚,而应及时出兵,用武力攻取。并力荐施琅出任征台统帅。康熙帝终于在七月二十八日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、总兵官,加太子少保,前往福建,“与将军、总督、巡抚、提督商酌,克期统领舟师,进取澎湖、台湾”。



“梦绕仙铺涧底菖”,意指李光地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,也是祖国的统一大业令李光地魂牵梦萦。康熙二十一年五月,李光地获准送母还里。在福建,他继续关心并积极支持施琅的征台计划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施琅终于率军渡海攻克澎湖,登陆台湾,迫使郑氏政权归附清朝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,至此又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李光地的大力推荐与积极支持,施琅统一台湾的壮举就难以顺利实现或者说可能要推迟实现。所以,康熙帝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,说:“如平海荐举人,合满、汉官谁有担承者?惟李某始终言可平,荐出施琅来用,果能有成!”



“梦绕仙铺涧底菖”,还有另一深层意义,即李光地在考虑征台大计中,就想到要发挥家乡湖头人才的作用。在迄今已发现的资料中,参加征台作战的领将中,就有四个湖头人:李日火呈 、林孺、阮钦为、李光琅。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的《密陈专征疏》中写道:“至于师中参酌,见有同安总兵官臣吴英,……随征左都督臣李日火呈 等,俱堪冲风破浪,勇敢克敌,共勷捣巢”。李日火呈 ,系李光地六叔,字省甫,号白轩,时在施琅军中任左都督,后擢任永州总兵官,康熙帝御书“方重淳深”褒奖。林孺,字世德,号凤山,生于明朝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安溪来苏里(今湖头竹山)人。“二十二年,林孺随靖海侯施琅进军台湾,攻克海坛、金门、厦门等岛,又拿下澎湖36个岛屿。这时,主帅施琅对攻抚台湾的策略,尚未制定,值林孺入见,向他征询意见。林孺说:“台敌大败之后,……要实行不杀之仁,以此招抚,大事可成啦!”施琅欣然采用,台湾果然很快归顺。(见乾隆版《安溪县志》)林孺后升任贵州安笼总兵官。攻克澎湖后,施琅在《飞报大捷疏》中两次提到“铜山镇标右营游击阮钦为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,此数船首先冲锋破敌,直入贼舟宗,攻杀贼炮船二只、赶缯船六只,贼伙赶杀殆尽”,“前锋次左之左铜山镇右营游击阮钦为匀配水陆等官兵坐大鸟船一只”,阮钦为因参战有功,后升任汀州总兵官、南澳总兵官,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以疾卒于官,加封“太子少保”,在湖头阮氏族谱中还保存有康熙帝的《谕祭文》,称其“名重信史,聿昭不朽之荣。”施琅在《飞报大捷疏》中还提到“臣标随标功加守备李光琅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,用炮火攻击,打沉贼鸟船一只、赶缯船二只,贼伙溺死殆尽。”李光琅,系李光地堂弟,也是湖头人。



李光地在其壮年之际,能为国家大业识别、举荐“千古人才”,并殚精竭虑,尽力协助这些“千古人才”果能有成,完成祖国统一大业,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亮点,也为他后来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几百年之后,李光地的人才观对我们当代人仍有所启发。








欢迎光临 湖头李氏 (http://htlxl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