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光坡生平与著述考略 中国论文网 http://www.xzbu.com/7/view-3800032.htm
摘要: 李光坡是清代经学史上较为杰出的经学家,在礼学上成就尤著,有《三礼述注》传世,皆为《四库全书》著录,其成就得到学界的认可。本文通过挖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,试图对李光坡的生平和著述加以梳理,旨在勾画出较为清晰的轮廓,以供研究者参考。
李光坡 生平 著述 三礼述注 李光坡,生于顺治八年(1651年)二月,卒于雍正元年(1723年)四月,字皋轩,一字耜卿,号茂夫,又号茂叔,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,清著名大学士李光地四弟,著名礼学家,代表著作《周礼述注》、《仪礼述注》和《礼记述注》是其礼学研究的结晶。陈祖武所撰《李光坡传》述其生平事迹较为完备,其它若《(乾隆)泉州府志》、《(乾隆)安溪县志》、《清史列传》、《国朝耆献类征选编》、《国朝先正事略》、《文献征存录》、《清史稿》等史料,以及今人林存阳《清初三礼学》、邓声国《清代〈仪礼〉文献研究》也有记载其生平与著述的情况,现将挖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,试图对李光坡的生平和著述加以梳理,旨在勾画出较为清晰的轮廓,以供研究者参考。 一、李光坡的生平 李光坡从小即受家学熏陶,父亲李兆庆,笃嗜正学,“为文不假绳尺,奥淹闳博。”曾举家陷于贼,后得救,归还旧居,发现所藏之书安然无恙,随即“诠次点定,课子弟诵读,声琅然达丙夜。”[1](P507—508)李光坡从小即在这样的环境中,随父兄讲习蔡清《四书蒙引》和《易经蒙引》、林希元《易经存疑》等书,“弱冠食饩,矩度端重,喜读秦汉以上书,乃次第讲治《十三经》,《昌黎全集》,濂、洛、关、闽之书,旁及子、史。”[2](P381)这些为后来他的经学研究与著书奠定了基础。 其兄李光地(1642—1718),康熙九年(1670)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,而李光坡在追求功名时,却屡屡受挫。李光地曾希望光坡在乡试中再做努力,光坡回信写道: 世元侄述兄命,令坡应举,坡老矣。丑衣草履,辱与涂泥。二十多年人欺鬼侮,非惟日闲意思不能专一,即夜梦亦颠倒。自度难如齐翱之自反,而程朱之门附青云,而声施者率多韦布。今《周礼》略知句解,《仪礼》十七篇可以全文暗倍,诸经温习皆不过数遍。念此轻微,所邀于天,亦已幸矣。惟望兄以为依归,求得所业,无外愿也。朝夕得便即读,夜皆尽二三更。既不敢偷闲,望兄赦之。《周礼》稿本已缮写校对得妥,即寄上。[3](卷五) 信中李光坡表达了决定放弃科举的念头,更乐于沉湎书籍,刻苦攻读经史典籍。中年开始一边授徒讲学,“训励后生小子,使知敦本实学,为国家储人才”[4],一边潜心经学,于《三礼》学用功最勤,而他对此四十年的努力也收获到成果,先后完成《周礼述注》、《礼记述注》和《仪礼述注》的撰写。其间,他曾于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入都,与其兄光地讲贯,著有《性论》三篇,“辨论理气先后动静,以订近儒之差。”[5]后收入其诗文集《皋轩文编》。 李光坡的博学与孜孜不倦的努力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赏识,李光地曾把他的经学水平与顾炎武相提并论,说:“读书博学强记,日有课程,数十年不间断,当年吴下顾亭林,今四舍弟耜卿,皆曾下此工夫。”[6](P421)康熙四十六年,是李光坡五十七岁诞辰,李光地作诗三章赠之,说“贡举无私知必世,丈夫有念靡穷年。后生茂起须家法,我老栖迟望子传。”[7]大学士张玉书也曾赋诗相赠,诗中写道:“遗经勤在抱,万卷读已破。澜翻辨《三礼》,独唱许谁和。”[4] 康熙帝曾问及民间学古通经士子氏,李光地列举出李颙、梅文鼎和李光坡等人。康熙特赐对联给他以表赞许:“道通月窟天根里,人在清泉白石间。”康熙五十四(1715)年,光地假归抵家,出示对联,光坡“感泣之,不能自已,恭纪八韵以彰盛典”,其中曰:“校书谬探天根奥,隐几兼忘白石情。”[3](卷十)从此,他的书斋名称为清白堂。 李光坡在经学上卓有成就,在历算学方面也有造诣,梁启超总结清代学者历算学之成绩时,则提到“福建则有李晋卿、耜卿兄弟等”[8](P488),即李光地和李光坡二人。而《书目答问补正》中列李光坡的算学主西法,曾著有一篇《圣人作历之原》,说圣人作历,目的在于顺天授时,方法是“察日之出没而昼夜明焉,察月之往来而朔晦明焉,察日之发敛而冬夏明焉。”[3](卷一)即实际观测。又在《推验修改之实》中谈到“历虽至密毫末之下,岂所能分差之毫厘?积久成者,理势然也”,所以治历不免要修改,方法是“测晷景以验气,考交食以验朔,候合见以验星。”最后还说,“此司天之道,所以必本于实测,而不可以私术臆见断焉者也。”[3](卷一)即治历必须通过实测,而不能凭主观臆断。明显可以看出,李光坡治历算学的精神与治经精神是一致的。 李光坡天性至孝,父亲病重,他焚香祷天以求保佑,手掌烧焦而不觉。母亲年老多病,他也日夜侍奉,为母祈祷。“亲丧十旬之内,止饮勺水,终身爱慕弗衰。”[2](P381)雍正元年(1723年)四月,各地奉令举荐孝廉方正,有司将以光坡应选,而光坡已病卧在床,不久后去世。 关于李光坡的交游情况,可从他的文集和留存的书札略知梗概,多为论学之内容,试举两封: 一封是《答宫坊陈介石先生书》,其中写道: 惠示以《易说》,玩而复之,奇辞奥旨,实意外而在意中。《易》本隐,以之显斯语,先生可谓独造其妙矣。坡于说《易》之籍,披阅颇多,然后知是书之卓,窃自量尊闻行知,当不在后生之后,顾愧未能卒业耳。[3](卷五) 陈介石,即陈迁鹤(1636——1711),字声士,介石是他的号,与光坡同为安溪人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)进士。著有《易说》十五卷,《尚书私记》一卷,《毛诗国风绎》一卷,《春秋记疑》三卷,《小学疏意》二卷,《春树堂文集》二卷,《上峰堂文集》二卷,《闲居咫闻》十二卷,《韩江草》一卷。陈迁鹤极为赏识李光坡的才学,将他比作东汉经学家郑玄,称他为“康成公”。而信中讨论的是陈迁鹤的《易说》一书,信中又写道:“尚图稍暇,趋读数月,以竟其趣,此旦夕所耿耿也。”[3](卷五)李光坡治《易》也下功夫,少时研习《易经蒙引》、《易经存疑》即已有根底,所撰写的《易论》、《周易称时论》、《太玄拟易说》、《太极先天出自希夷之辩》等文是他的治《易》心得。 另一封为《答王草堂先生书》,信中说: 然闻有礼书梓于闽中,遍处搜求,竟不一遇。方托友寻诸武林书市,忽承远颁,喜不可胜。山间无装书匠,即自折自钉,废飱寝十余天读之,始细想认一遍,乃敢次以朱,次以墨。见其言古则酌法,今使无情文不称之患言,今必本于古,使无武断蔑裂之虞。征文考献,删繁补阙,果是数十年玩心,方能剪裁如此洁净,可敬可敬。区区末见,僭妄加评,敢附尊稿以呈,皆是平日所疑,欲就正于师友者,幸逢宗工,故不禁倾吐,惟望恕其愚。讲去其非,以祛其蔽,感当何如?示中所言,防微一种,并无颁到。大作淳意发高,文古之作者,正如是耳。[3](卷五) 王草堂,即王复礼,字需人,草堂是他的号,钱塘人。著述有《家礼辨定》十卷(首一卷),《季汉五志》十二卷,《武夷九曲志》十六卷(首一卷),《三子定论》五卷。李光坡信中所谈的礼书,即指《家礼辨定》,有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本,查其首卷“《家礼辨定》题词书札”,有“安溪同学弟李光坡”的一封信,大概内容与《答王草堂先生书》一致。李光坡认为《家礼辨定》不花费数十年功夫,是难以做到在“征文考献,删繁补阙”中“剪裁如此洁净”,对王复礼的学问十分钦佩,并附以自己浅薄之见解与疑问,向王氏请教。这些可看出李光坡的治学的谦虚与勤奋。 二、李光坡的著述 从李光坡的生平可知,他的礼学研究成就斐然,积四十年之功撰写的《周礼述注》、《礼记述注》、《仪礼述注》皆为《四库全书》所收录,得到了学界的肯定。此外,还有诗文集《皋轩文编》一书传世。现分别介绍这些著述的一些情况: 1.《周礼述注》二十四卷 《周礼述注》是李光坡《三礼》研究的第一部著作,他在序中说“坡昔者年及壮,始治《周礼》,患其难读,因求解于今人之所为注者,亦复惘然。后受《注》、《疏》以卒业,得能成诵,而于诂释圣言之法且微测其端绪。”[3](卷二)可见李光坡对《周礼述注》极为倾心用功。他于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开始撰写《周礼述注》,“丙寅春被命元兄,使类所闻,以为编次,于是本述《注》、《疏》,搜索儒先,以相发明,更以愚见次其先后,修成《周礼集注》若干卷,可缮写。”[3](卷二)撰写之初还是李光地的鼓励和引导,也初定了撰写体例,即解经多取《注》、《疏》之文,又征引历代诸家之说,有时以己见附于后。四库馆臣也有总结说:“其书取《注》、《疏》之文,删繁举要,以溯训诂之源。又旁采诸家,参以己意,以阐制作之义。虽于郑、贾名物度数之文多所刊削,而析理明通,措词简要,颇足为初学之津梁。”[9](卷十九)在卷首载有所引用的姓氏,经统计,所引各朝代的说经家共计67家,其搜罗人员之多,朝代之广,能看出李光坡治经之勤奋和解经思想之取向。四库馆臣评价说:“光坡此书,不及汉学之博奥,亦不至如宋学之蔓衍,平心静气,务求理明而词达。于说经之家,亦可谓适中之道矣。”[9](卷十九) 关于《周礼述注》的版本,王锷师在《三礼研究论著提要》已有较全面的总结,现在搜集相关资料,略作补充。《周礼述注》现存版本有[10](P77): ①乾隆八年(1743)李荣衷清白堂刻本。 ②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刊《三礼述注》本。 ③清光绪三年(1877)重刊本。 ④《四库全书》本。 2.《礼记述注》二十八卷 《礼记述注》成书于康熙五十七年(1718),其序内称:“宋末有陈氏《集说》,学者喜其便,祧《注》、《疏》而崇焉。明初为之《大全》,裒然列于太学。坡始受之,窃病其未尽。及读《注》、《疏》,又疑其未诚。”[3](卷二)由此可知,光坡作此书旨在弥补陈澔《礼记集说》之不足,故他“本述《注》、《疏》,朱子之教也”,对于“陈氏杂合《注》、《疏》、诸儒为文,或仍之,或以《注》、《疏》増其未备,损其枝辞”;又“标集说曰,从其实也。凡诸篇皆妄次第,为之条理。童而习,白首而修,尊所得于遗经者,以施于子弟,切磋究之,为就正之资。”[3](卷二)书中又有300余例“坡谓”之文,是为光坡述注《礼记》的按语。他尊重注疏,折中是非,重在标举要旨,故十分简明,四库馆臣评价说:“其论可谓持是非之公心,扫门户之私见。虽义取简明,不及郑、孔之赅博。至其精要,则亦畧备矣。”[8](卷二十一) 《礼记述注》存世的版本有[12](P332): (1)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刻本。 (2)清光绪三年(1877)刻本。 (3)《四库全书》本。 3.《仪礼述注》十七卷 《礼记述注》完成后,李光坡把精力投入到《仪礼述注》的撰写,他“《仪礼》十七篇可以全文暗倍”[3](卷五)在“口诵之,心思之,则经曲章句,锱铢可竭”[3](卷五)的基本功下,1722年此书完稿,后来著录于《四库全书》。是书征引和删削《郑》注、贾《疏》而成,又广泛征引宋人之说,不为汉、宋之争所限,四库馆臣论道:“是书取郑《注》、贾《疏》,总撮大义而节取其词,亦间取诸家异同之说,附于其后。虽采择间有未审,然疏解简明,亦足为说礼之初津。”[8](卷二十) 《仪礼述注》现存版本有[12](P183): ①乾隆二十年(1755)刊本。 ②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刊《三礼述注》本。 ③清光绪十年(1884)刻本。 ④《四库全书》本。 4.《皋轩文编》十卷 李光坡四子锺份在父亲去世后收罗遗文,得一百四十余篇,于雍正三年(1725)年以《皋轩文编》为题付梓刊行,共十卷:卷一杂著,卷二序,卷三传,卷四寿文,卷五书札,卷六碑文,卷七志铭,卷八行状,卷九祭文,卷十诗。其文“笔力高古,直追三代遗风,大异唐宋以下文字。诗集寥寥数十首,皆仿昌黎公气度。”[3](卷末)说其诗文有昌黎公气度,与他从小熟读《昌黎全集》有关。 现存版本有: ①清雍正三年(1725)刻本。 ②清雍正五年(1727)刻本。 ③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)清白堂刻本。 ④李氏家刻本。 ⑤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本。 5.其它 (1)《离骚注》 《(乾隆)泉州府志·艺文志》、《(乾隆)安溪县志·艺文志》皆有著录李光坡有《离骚注》一书。但未见有何版本传世。有一条线索可参考,即陈祖武在《李光坡传》中写道:“在客居北京近一年的日子里,光坡协助他的长兄(李光地——引者注)完成了《离骚注》和《朱子礼纂》的撰写,并就他们之间对历代人性学说讨论的情况,撰为《性论》三篇。”[11](P285)这里的《离骚注》当指李光地的著述之一——《离骚经注》,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著录《离骚经注》一卷(附《九歌注》一卷),但翻阅《离骚经注》,不见有光坡参与撰写的线索,有待考证。 (2)《古易校本》 《泉州市志·著述志》载有李光坡《古易校本》十二卷[12](P2764),《皋轩文编》有《校古易序》一文,盖为是书之序。其中称“窃取蔡先生《蒙引》所论列者,订成十二卷,为经为传,字各昭然,存如左方。”[3](卷二)大概是据蔡清的《易经蒙引》一书所作,也未见有何版本传世。 李光坡的一生,可以说是进行礼学研究的一生,其学术特点属于清初汉、宋兼采一派,上文介绍的《三礼述注》中处处可反映出这一点。但现在研究其著述的成果较少,特别是基础文献角度的研究,比如《三礼述注》的解经体例、写作特色,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,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,希望拙文抛砖引玉,引起学界关注。 参考文献: [1]李桓纂.国朝耆献类征选编[M].台北:文海出版社,1966,10. [2]国家图书馆,编.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·安溪县志(华东卷上编,第79册)[M].北京: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2007,10. [3]李光坡.皋轩文编[M].续修四库全书本. [4]李光坡.周礼述注:卷末[M].清乾隆八年刻本. [5]赵尔撰.清史稿:卷四八〇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7,8. [6]李光地著.陈祖武点校.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95,6. [7]李光坡.礼记述注:卷首[M].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. [8]梁启超著.朱维铮校注.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1985,9. [9]永瑢撰.四库全书总目提要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65. [10]王锷.三礼研究论著提要(增订本)[M].兰州:甘肃教育出版社,2007,9. [11]张捷夫,主编.清代人物传稿(上编第九卷)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95,7. [12]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.泉州市志(第四册)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0,5.
康熙皇帝御书对联表嘉李光坡:道通月窟天根里,人在清泉白石间。 勒建石坊临摹御书对联立于乡里路口,以感皇恩浩荡,引为家族荣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