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头李氏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04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三退厝基 [复制链接]

Rank: 3Rank: 3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2-3-11 20:18:34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三退厝基



—安溪湖头“宗兴堂”故事 

 

 安溪县湖头镇,有一座三落皇宫体“五间张”大厝,红砖外墙,下截是一米高的白石墙裙;硬山式屋顶,抬梁式木构架,屋脊两端高高地翘起燕尾;深凹的大门斗,门前置有长长的踏脚石;两侧各有护厝,看起来气势雄伟,富丽堂皇。
(转载者注:大厝三进两护,十八个天井,采光通气良好,罕有的设计。)
     这座大厝位于宗城对面,又叫宗城新厝,厝号“宗兴堂”。建筑主是李光地四弟,李光坡的孙子,诰赠昭武都尉的李研圆。

要讲宗城新厝,先讲宗城不寻常的来历。

  明末清初时,安溪一带土匪出没,绑票索银,闹得人心惶乱,不得安宁。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5年)夏六月,匪首林日胜率匪徒偷袭湖头,把李光地和四弟李光坡在内的李家亲属12人,一夜之间掳入山寨。当时李光地仅14岁,李光坡的年纪最小,只有8岁。其叔父李日□统率千名士兵多次拯救,经过13个月之久,李光地、李光坡兄弟及亲属12人才被营救出来。

  面对山贼凶狠虐待,刀剑相逼之苦,少年李光地和幼小的李光坡刻骨铭心,难以忘怀。后来,李光地中第进京,勤政爱民,深得康熙皇帝器重,官居相位。而四弟李光坡博览典籍,聪颖过人,有一次上京城看望大哥,正逢春节即将来临,皇上要李光地写100对春联,替换皇宫旧联。李光地觉得事情重大,心中发愁。李光坡却不以为然,答应替大哥挑起重任。然而好多天过去了,李光坡依然故我,游览京都名胜,根本没有动笔写联。转眼春节到了,他才铺纸挥毫,一气呵成,写下“天上二十八星宿,宿宿皆春;地上七十二大贤,贤贤易色”这幅以一当百

的妙联。当李光地把春联呈献皇上,并启奏是四弟代笔。皇上大加赞赏,当即召见李光坡,询问一些深奥的学理,见他对答如流,才学出众,不禁脱口夸道:“此人真堪状元才!”李光地在旁听了,怕李光坡跪下谢圣恩,忙用脚尖暗中触他的脚。原来李光地考虑到族中子侄众多,惟他胜任留在家中培养人才。而李光坡也领会大哥的心思,他认为状元必须应试夺来,不该御口封赐,免落天下读书人耻笑。再说,他放浪形骸惯了,喜欢自由自在过日子。皇上见封他官职不受,便赐他一颗刻着“俊民用章”的玉印。对他说:“你的才学很高,以后对国事有什么献议,可以上疏给朕。”有这颗玉印,李光坡上疏时盖上,便可以越过县、

府、省直接送到皇上手里。皇上还亲笔撰写一副对联赐给李光坡:“道通月窟天根里,人在清泉白石间。”李光坡的才气一时传遍天下。

  后来,李光坡果然在家潜心栽培子侄,许多侄、孙在他的调教下成长,但他依然喜欢四处游览。有一年经岭南到雷州去,那里正发生匪乱。有人诬蔑雷州知府勾结土匪危害民众。当时李光坡已经从雷州来到北京大哥相府。康熙皇帝得知李光坡从雷州来,便召见他,询问可知此事?

  李光坡回答:“此乃子虚乌有之事,沿途不曾听过。”接着便详谈雷州见闻,知府组织人马剿匪,一一如实启奏,终于为雷州知府洗刷罪名。

  雷州知府蒙受不白之冤,终免于死罪,官复原职,自然感激李光坡的恩德。后来官阶上升,便仿效当年喇叭达将军报恩赠送李光地府第。也到湖头建一座土楼民居赠给李光坡,大门悬挂“宗城”二字。从此,土楼民居所在之地便称为“宗城”了。

  “宗城”规模挺大,李光坡生有12个儿子,全部住在宗城里。但是,由于兄弟众多,儿生子,子生孙,土楼再大也渐渐显得拥挤了。到了李光坡的孙子这一辈,九房公李研圆便决定在宗城对面建一座住宅,让儿孙居住。

  李研圆生于乾隆年间,一生在家务农。他勤勤恳恳,虽然没参加科试,但受祖父及父亲庇荫,诰赠昭武都尉。他节俭持家,积累数万,决定建一座三落“五间张”双护厝大宅,选址在旧居“宗城”土楼对面,择日开基,破土兴工。

  李研圆请来安溪本地能工巧匠,石料采自南安上等石砻石,木料采自五台山林区,雕石凿木,均为惠安、泉州匠人。宗城伯叔兄弟见老九有能耐营建大厝,自然高兴,鼎力支持。

  眼看厝基砌成了,大堂兄忽然召集众位兄弟,对研圆道:“九弟,咱宗城地处凤凰吉穴宝地,应该留有空间,新居距宗城太近,不利风水,请九弟向后一退如何?”

  七叔公是李光坡的12个儿子仅存的长者,他学识渊博,办事公正,又是宗城的老前辈,自然被请出来做“公亲”。他不像大堂兄快言快语,而是慢条斯理地讲出一番道理,从祖训、家居到宽恕、礼让相处,让人听了口服心服。

  “既然影响旧居,不利风水,我们马上后退。”李研圆忙对工匠说:“退三丈地基。”

  工匠量好厝基重砌,砌到半人高窗口了。二堂兄带领众兄弟走来,说:“九弟,看来新居和旧宅还是逼得太近,好比两人对面挨得近,伸只胳膊抬起腿都会相碰,还是再拉开点距离吧!”

  “好吧,那我就再后退三丈!”

  李研圆满口答应,令工匠拆下石料重砌。儿子见二拆地基,都沉不住气了,忿忿地说:“堂伯叔们也太不像话了,说退就退,白白浪费我们多少财力人力!”

  七叔公担心侄孙想不通闹事,忙应承道:“损失多少财力人力,我让大家赔上。”

  “不必了!”李研圆说,“区区小事,何须挂齿。”他开导儿子:“我们建大厝,不仅自己要好,伯叔兄弟也要好,你们不要多嘴了。”

  二退厝基,退下六丈重建。如此折腾,过去了几年,基建的石料备足,木料齐全,而且雕凿的青石白石有图纹,穿拱木料刨削光滑,上梁挂彩指日可待。工匠们正在紧张劳作喜迎佳期。三堂兄带领宗城众兄弟又来到新建基地,对李研圆道:“九弟,宗城为吉宅宝地,凤凰展翅,前程万里,而两厝相距不到十丈,稍嫌不足,势必阻挡凤鸟起飞,我和兄弟思虑再三,请九弟再退三丈。”

  李研圆说:“三哥放心,我再退基三丈。”

  这回,儿子们憋不住火了。有的说:“这不是劳命伤财吗?砌基又退,连退三次,岂有此理!”有的说:“伯叔们煮豆燃萁,搬弄是非,未免太不讲兄弟情面了。”

  李研圆喝住儿子:“我们后头还有地,再退三丈,?嗦什么?”

  “再退就不够地皮了。”三子维?说,“我已经测量一番了,再退三丈,向东的护厝要缺个角少一间,只有向康家邻居买地了。”

  “买地就买地吧!”李研圆果断地说,“老父亲自找康老伯买地去。”

  可是,好话说了十大篓,白银要铺满一间地皮,康家就是不答应。四子、五子都是习武之人,个个摩拳擦掌:“康老儿算什么东西?敬酒不吃吃罚酒,他答应建,不答应也建。”

  宗城的堂兄弟站在一边呐喊助威:“你们尽管从康老儿的地皮砌上,我们做你们的后盾!”  “不可莽撞”。李研圆制止儿子,“既然他不肯卖地就算了,我们绝不能以大姓欺压小姓人家。我们就西边护厝少建一间,东边护厝也少建一间,两头对称,依然营建得好,岂不美哉!”

  此刻,七叔公又迈着蹒跚的步履走过来,他谆谆地训示下辈:“乡里乡亲,近邻要亲。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相处不易呀!千万不要以强欺弱。你们切记,强要护弱,和睦相处。”他清了清喉咙,脱口吟出一首诗来:

  千里家书只为墙,

  让人三尺又何妨?

  长城万里今犹在,

  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  他给下辈讲起一个故事来———

  祖伯李光地在世为相的时候,他有个堂弟因建厝同一个外姓邻居争执,邻居想多占三尺砌墙,堂弟咽不下这口气,想让当相爷的堂兄出面,替他主持公道,叫县爷教训那不知好歹的小子。可是,祖伯李光地的回音却是这首诗。这邻居闻知李光地复信写诗一事,自觉理短,便自动退回多占的三尺。

  侄孙听了,深受教诲,于是三退厝基,心甘情愿,连同以前留下的空间,旧居宗城与新宅竟相距十余丈。两边护厝少建一间,心地坦荡,毫无怨言。

第三次退基重建,由于木料都刨光准备齐全,一夜之间,三落大厝及两边护厝全部上梁,披红挂彩,一时轰动整个湖头街,喜炮喧天,热闹非凡,蔚成奇观。

此后数月,建筑神速,很快便大厝落成,取名“宗兴堂”。

  “宗兴堂”大厝因为三退厝基,历时10余年完工。建筑主李研圆有此雅量,据说越退风水越好,正应了常言所说的: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。果然人丁兴旺,子孙发达。

  至今,我们来到“宗兴堂”门首,看到大门首悬挂“亚元”大匾,二进厅堂悬挂“武魁”大匾。据说指的是二子维禄授六品军功,四子维霜高中武举,五子维龙也高中武举第二名,授武德骑尉,晋封昭武都尉。三子维□学文,是个学问渊博的太学生。二子维禄英年早逝,其妻人称二婶婆,手脚勤快,挑水烧饭,为起厝出了大力。七叔公做“公亲”,在三退厝基时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,使伯叔兄弟子侄从不脸红,和睦相处。有关建厝的许多传说故事,还在湖头民间广泛流传。

  “宗兴堂”建于清代乾隆后期,历经200余年沧桑,尤其经过“文革”动乱,厝前水车堵泥雕及厝内木石雕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,厅堂对联也涂上白灰。但在湖头镇的古建筑民居中,惟有这座民居石有石雕,木有木雕,砖有砖雕,雕梁画栋,美仑美奂。犹如一个绝色美人,尽管韶华逝去,但风韵犹存,依然可见昔日迷人的风采。

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湖头李氏

GMT+8, 2024-12-22 23:19 , Processed in 0.023325 second(s), 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顶部